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,高血压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 “隐形杀手”。据《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23》显示,我国 18 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 27.5%,意味着每 4 人中就有 1 位高血压患者。长期血压失控容易引发冠心病、脑卒中、肾衰竭等并发症,但许多患者因缺乏精准监测,错过最佳干预时机。而动态血压监测(ABPM)作为高血压管理的 “侦察兵”,正通过 24 小时持续追踪,揭开血压波动的隐秘真相。
一、什么是高血压
高血压的医学定义以诊室血压为标准,收缩压≥140mmHg 和 / 或舒张压≥90mmHg 即被诊断为高血压。依据血压数值,高血压分为三级,级别越高,对心脑血管、肾脏、眼底等靶器官的损伤风险越大。
二、高血压危害
长期高血压容易引起冠心病、脑卒中、慢性肾病、视网膜病变和心力衰竭等疾病。高血压可能对心脏、大脑、肾脏、眼睛和血管等多个器官造成损害,导致多种并发症。
展开剩余74%1、心血管疾病
左心室肥厚:长期高血压会使心脏泵血时的阻力增加,左心室为了维持正常泵血功能,会逐渐代偿性增厚。最终可能引发心力衰竭。
冠心病:高血压会损伤冠状动脉内皮细胞,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。严重时可能发生心肌梗死。
动脉硬化:高血压会使血管壁长期承受过高的压力,导致血管内皮损伤、平滑肌细胞增生、胶原纤维沉积,从而使血管弹性降低、管腔狭窄,形成动脉硬化。
2、脑血管疾病
高血压是脑卒中(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)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。一方面,长期高血压容易引发脑梗死,另一方面,高血压会使脑小动脉破裂,导致脑出血。脑卒中可能导致肢体瘫痪、失语、认知障碍等严重后果,甚至危及生命。
3、对肾脏的危害
高血压会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,导致肾小球动脉硬化,肾小球滤过率下降,肾功能逐渐受损。
4、对眼部的伤害
高血压会影响眼底动脉,导致眼底动脉硬化、视网膜出血、渗出、水肿等病变,严重时可能导致视力下降、失明。
三、动态血压监测
传统诊室血压测量犹如 “管中窥豹”,仅能捕捉某一时刻的血压值,容易受患者情绪、环境等因素干扰,导致白大衣高血压(仅在医院测量时血压升高)或隐蔽性高血压(日常血压高但诊室测量正常)的漏诊误诊。而动态血压监测通过便携式设备,像贴身卫士般每 15-30 分钟自动记录血压,24 小时内可获取数十至上百次数据,完整呈现患者在工作、休息、睡眠等不同场景下的血压波动图谱。
四、为什么要做动态血压监测
在高血压诊断领域,动态血压监测堪称 “火眼金睛”。《2020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》有指出,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是诊断和评估高血压的金标准。对于疑似白大衣高血压患者,通过 ABPM 发现日常血压正常,即可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治疗;而隐蔽性高血压患者,因诊室测量 “蒙混过关”,却能在动态监测下暴露真实血压水平,及时启动干预。此外,对于难治性高血压(使用三种以上降压药仍控制不佳),ABPM 能定位血压波动峰值,指导医生调整用药时间与组合。在治疗阶段,ABPM 为个体化方案提供科学依据。临床研究证实,基于动态血压监测的治疗方案,可使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 15%-20%。
五、动态血压报告指标解读
一份完整的动态血压报告包含多个关键指标:全天平均血压应低于 130/80mmHg,白天平均值需<135/85mmHg,夜间则应<120/70mmHg。除了数值高低,血压变异性(即波动幅度)也是重要参考,研究显示,血压波动过大与脑卒中、心力衰竭风险呈正相关。通过分析这些数据,医生能精准判断测量者的血压模式 —— 杓型、非杓型或反杓型,从而制定针对性治疗策略。
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,动态血压监测不仅是一次检查,更是掌握健康主动权的关键契机。通过这份 “血压日记”,人们能直观看到自身血压的动态变化,配合医生制定科学治疗方案,将血压控制在安全区间。在与高血压的持久战中,动态血压监测正成为医患并肩作战的得力武器,为守护生命健康筑牢防线。
发布于:陕西省卓信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